青年科技工作者热议《“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倡议书》-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青年科技工作者热议《“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倡议书》

  

  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召开“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会上,10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

  《倡议书》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反响,截至目前,有数万名科研人员参与了网络联署活动。在他们中间,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的身影尤为突出,他们不但第一时间参与联署,更通过《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等平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讲述了他们渴望纯净科研环境,建立良好学风的真实故事。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倡议书》发起人之一陈云霁: 

  科研是一生的长跑,在起跑线上就要做好自己 

  非常荣幸能代表10名倡议人,向全国科技界宣读《倡议书》。这两天,我看到大家的反响非常热烈,我们所、其他所的很多老师都积极在网上联署。这说明倡议来得非常及时,大家对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是极其期待的。

  形成《倡议书》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带领。我听说这事后觉得很有意义,决定积极参与。

  我希望青年科研人员从自己做起,从教育自己的学生做起。科研是一生的长跑,青年时不遵循好的传统,就相当于在起跑线上已经失败了。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董凤良: 

  不做“圈子”文化的帮凶 

  我感觉《倡议书》恰逢其时。一个人没有品德、失了诚信,就丢了做人的根本,还怎么可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突破呢?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担当,坚持科学研究的本质,求真求实。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个学术论坛,有个环节是评选优秀墙报,邀请参会专家在微信群对墙报进行投票,结果却出现两个墙报得票数远超与会专家人数。尽管这两个墙报的工作还不错,但我们仍直接否决了这两个有拉票行为的墙报。科学研究虽无边界,但学术道德是有底线的。尊重事实就是尊重大家,尊重自己。

  同时,我坚决反对“圈子”文化。目前,“打招呼”“走关系”的风气在项目评选、人才计划遴选中仍然存在。其实,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这股歪风邪气下的弱势群体,对其厌之恨之,因此更应坚决抵制,不做“怪圈子”的帮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逯非: 

  让师生关系回归正途 

  一个月前,我参加了在长白山站举行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长研讨班。会上,老一辈生态学家赵士洞先生介绍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立的历程,特别回顾了当时国家向世界银行借外债,推动我国长期定位生态研究的历史。我们的科研经费,很多都来自国家的支持和百姓缴纳的税金,必须牢记使命,用好经费,做好项目,才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也想谈谈对科研工作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倡议。现在曝光了一些学生和导师关系问题,个别案例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涉嫌犯罪。

  一个学生的求学生涯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可能就是他最后一个形式上和实际上的老师了。因此,当老师的更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个科研人,一个老师,一个大写的“人”字应该怎么写。

  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我们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懒,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传承,不仅仅是传承科学知识,更要传承科研精神。作为青年一代的研究生导师,也应该与师生关系失常现象作斗争,自觉抵制,努力塑造新一代研究生导师形象,让师生关系回归正途。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施一: 

  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学风和作风,决定着我国科技事业的成败。

  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青年一代留下了重要的遗产。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踏遍戈壁草原、克服重重困难,视名利如粪土,最终取得了成功。“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

  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自己融入祖国和时代发展的脉搏里,急国家之所需,想国家之所想,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戒骄戒躁、踏踏实实,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而良好学风作风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和自我做起,逐步去影响和改变他人,营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我本人从事传染病防控研究,也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公卫先行”理念。传染病具有暴发性和传播性,是不分国界的,传染病防控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和我的同事将努力推动搭建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网络,为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和促进全球传染病防控事业作出贡献。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波: 

  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 

  这份《倡议书》对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阶段我们同样也面临一系列压力,包括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挑战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我们每一个科研人心系祖国、敢于担当。

  特别是我们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

  只有在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方向的引领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 

  同不良作风学风作斗争 

  作为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我认为这份《倡议书》不仅是倡议,更应该成为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要求自己的标准和准则。

  最近我参加了中科院和动物所组织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深深地被老一代科学家高尚的科学精神感动了。以动物所创始人秉志先生为例,他作为中国第一届赴美公派留学生,致力于把“科学之火”引入中国,创立了最早的民间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创办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是“赛先生”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提出“科学救国”的理念,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从不退缩。

  他除了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还大力参与新中国的科技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我国成立首个自然保护区。抗美援朝时期,他甚至向国家捐献了自己的房产。

  与他们相比,在新时代,我们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拥有老一辈科学家所没有的优越条件,但优越的环境往往更容易使人在困难面前退缩。面对中国科技界在作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敢于纠正,既要从自身抓起,用《倡议书》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敢于同不良作风学风斗争,不负使命,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徐颖: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在当前科研生态越来越好的大前提下,这份《倡议书》恰逢其时,为我们树立了标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倡议书》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努力做真正有用的东西。

  北斗系统是大国重器,在这艘大船上,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掌舵护航,也有中年科学家领航指引方向。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成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没有门户之见、对每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努力提携的高尚品质。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多次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鼓励和帮助。我们期待着不仅能传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学识,也能传承他们的精神和信仰。

  科研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容不下半点浮躁和急功近利,更容不下弄虚作假。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吾辈必将秉持这样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奉献一生。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