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弘扬探月精神 出征星辰大海-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中国科学报】弘扬探月精神 出征星辰大海

  
  2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他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嫦娥五号团队的一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2月22日晚间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难掩激动:“对于嫦娥五号的成功,我除了感到骄傲和自豪外,更体会到‘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探月精神这面精神旗帜的作用。”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17年,3阶段,1张蓝图画到底。2004年,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并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等老一辈科学家心中就已埋下探月梦想的种子。

  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月球探测后,学地质的青年学者欧阳自远将目光转向浩瀚的地球外太空。“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去做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欧阳自远对国际月球探测进行了长期追踪。

  1994年,欧阳自远带领专家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份完整的月球探测可行性报告,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发展阶段设想、第一阶段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和第一颗月球卫星的科学探测设想方案。

  2020年底,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伴随探月工程一路走来,王赤对此深有感触。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解封后,欧阳自远亲眼看到了那些黑黝黝的月球土壤与细粒月岩。“和1978年我拿到的那块黄豆大小的玄武岩差不多。”欧阳自远告诉《中国科学报》。当时,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访华时赠送给中国一份1克的月球样品,欧阳自远团队用其中的0.5克开展了深入研究,发表十多篇论文。

  在欧阳自远看来,嫦娥五号采回1.731千克月球样品意义非凡。“真切希望年轻一代科学家胸怀揭开月球身世之谜的梦想,攻坚克难,继续前行。”他说。

  除了月球,科学家的空间科学梦想仍在更前方。欧阳自远认为,人类终将走出地球这个“摇篮”,去探索太阳系的星辰大海,去完成行星际之间的穿越探测。

  指引科学探索

  科学家认为,嫦娥五号任务将推进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欧阳自远指出,此前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早期月球探测取回的样品,让科学家勾勒月球在45亿年前诞生后,距今40亿年至30亿年前的演化历史。

  “而嫦娥五号专门选取风暴洋北部着陆,可能会取回相对年轻的月球样本,则有望书写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历史,了解月球更‘年轻’时的经历。”欧阳自远期待,科学家继续发扬探月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王赤看来,努力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我国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发展不均衡,空间科学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短板。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空间科学大有可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到太空中去寻找宇宙的奥秘,为人类认识太空创造新知识,是每一个中国航天人的梦想。”

  据了解,近年来,中科院连续部署两期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项目,发射“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学卫星,陆续取得重要发现。王赤期待,这些新发现能够开启人类认识太空新的里程碑,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将协同攻关进行到底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李春来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探月工程从立项至今的近20年里,来自多个部门的五大系统在国家航天局的领导、协调下,各自发挥优势开展工作,充分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协作精神。”

  其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抓总承担的地面应用系统是探月工程五大系统之一,李春来等13名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参加了会见。

  王赤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活动现场,也碰到了前来出席活动的上百位“同事”。“我们嫦娥五号团队规模很大,真正作出贡献的有成千上万人。”他说。

  在许多参研参试人员看来,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直接得益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得益于广大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坚。

  例如,科学家研制的探月雷达在嫦娥五号任务中就立了大功。“在嫦娥五号在预定地点开始钻取采样前,探月雷达探测到在月面下0.9米处左右存在不同分层,这一重要信息帮助我们优化了原定计划。”王赤介绍。

  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安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月球样品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开启。

  据李春来介绍,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包括月球样品的基本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矿物组分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一些消耗性的、需要大样本量的实验和分析工作,取得的数据将对外共享。

  “希望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协作精神,用好月球样品,取得科学上的新发现。”他表示。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2-24 第1版)
分享到 : 
网站地图